维护公序良俗,引导社会风尚,是媒体的价值所系,也是治理者的责任所在。东莞扫黄中,无论是媒体关于色情业泛滥的报道,还是当地政府部门的迅速整治、坚决打击,都是各自责任的体现,有着毋庸置疑的正当性、合法性。
然而,一些人却搬出“影响经济说”,为东莞色情业泛滥鸣冤叫屈。认为色情服务解决了“就业”、带来了商机,对当地经济有“贡献”、发展有“益处”;甚至认为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”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只要有需求,就应该有回应、有供给。这种为畸形发展辩护的论调值得警思。
维护公序良俗,引导社会风尚,是媒体的价值所系,也是治理者的责任所在。东莞扫黄中,无论是媒体关于色情业泛滥的报道,还是当地政府部门的迅速整治、坚决打击,都是各自责任的体现,有着毋庸置疑的正当性、合法性。
然而,一些人却搬出“影响经济说”,为东莞色情业泛滥鸣冤叫屈。认为色情服务解决了“就业”、带来了商机,对当地经济有“贡献”、发展有“益处”;甚至认为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”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只要有需求,就应该有回应、有供给。这种为畸形发展辩护的论调值得警思。
这几天,东莞扫黄赢得群众称道,却也在少数媒体那里遭遇了无厘头的舆论反弹。这让不少读者很是不解:黄赌毒从来都是挑战文明底线的社会毒瘤,为何有的媒体却似乎对它充满同情,反而对扫黄打非极尽调侃揶揄之能事?
东莞扫黄,无论是以国家法律衡量,还是同公序良俗对表,是非曲直、美丑善恶都彰然若显。不管出于怎样的动机,对它的曲解和过度消费,从主观上讲都是善恶不辨、是非不分,从客观上看则是唐突底线、消解共识。无视扫黄打非的社会意义,在“娱乐至死”中制造舆论狂欢,不仅造成莫须有的价值混乱,更让一些媒体自身陷入公信力危机。
这几天来,东莞扫黄引发的舆论波澜,与扫黄本身一样令人关注。其中,有一些论调令人惊诧莫名:认为卖淫活动是“市场需要”,论证色情产业“有益无害”,甚至主张中国搞合法红灯区。这种声音,不管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,还是为了在公开场合博取眼球,抑或是纯粹的网络逗闷子,都值得深思。
且不说挑战法律,对那些为扫黄鸣冤叫屈的人,我们想套用一句网络流行问句:你这么同情卖淫嫖娼,你如此支持色情产业,你家里人知道吗?究竟有几个人,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去涉足这一行业?即便是生活困难,又有多少人希望将这一行业作为谋生手段?而那些从事色情行业的人,又有多少真正穷困潦倒、衣食无着?
最近,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东莞多个娱乐场所的卖淫嫖娼现象,当地政府部门迅速采取整治行动。对这次扫黄风暴,绝大多数主张弘扬社会正气的老百姓是赞成的,但也出现了令人诧异的杂音怪论。一些人以娱乐心态看待东莞扫黄,甚至对“莞式服务”叫好,为色情业张目,嚷嚷“东莞挺住”。在他们眼里,这类社会丑恶现象不仅不该报道,更不能打击。如此荒唐的观点,引起了人们的反思。
扫黄打非,本是正义之举;揭丑黜恶,也是媒体职责所在。为什么却受到质疑甚至嘲弄?而那些声色犬马之地、醉生梦死之徒,为何又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乃至力挺?这一事件的娱乐化、恶搞化倾向,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?如此是非不分、善恶不辨、美丑不明,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?